上周去香港,在虹桥机场候机时,拿出赖昌星写的,不对,赖声川写的《赖声川的创意学》假装读两页。
不经意间注意到:对面的椅子上,一个略显娇小但很好看的姑娘也在读书。她把凉鞋脱在地上,双腿蜷坐在座位上,素淡的长裙盖到了脚面。她长发过肩,略微低着头,翻动着膝上的书页。我注意到书的作者是苏岑。
哇,她安静看书的样子,很美的一幅画面。
我不禁有股冲动,要把这幅画面拍下来。
一向腼腆的我,鼓了好半天勇气,张口搭讪说:美女,你喜欢看苏岑的书?
她愣了一下,显然没有思想准备,然后不好意思地说:啊,没有,刚才在机场书店随便买的。
我直奔主题:刚才你看书的样子,我觉得特别特别美。我能帮你拍张照片吗?
她连忙摇头:不,不,不,不要。
我解释说:我没有恶意,真的只是觉得特别美,想把这幅画面拍下来。
她继续摇头,脑袋摇得像拨浪鼓:不不不,不要。
我只好放弃:哦,那不打扰了,你接着看书吧。
后来我在想:如果我是她,一个男人冒然来搭讪,说到第二句话就提出给我拍照片,我会让他拍吗?我当然也不会同意,虽然这个男人,带着眼镜文质彬彬道貌岸然的。
那么我的这次失败的搭讪,问题出在哪里了呢?我想应该是没有建立好亲和关系,没有创造足够轻松的沟通氛围,没有让对方感觉舒服和安全。
在职场和日常的人际沟通中,总有些人能够很快的打开话题,和别人建立起关系,开始愉悦轻松的交流。而更多人,和熟人还好,口齿伶俐谈笑风生,见到陌生人就蔫了,不知道该说什么好。时间长了还行,慢慢会进入交谈的状态,话匣子也打开了,就是开始这个阶段,苦于无话可说,十分难受。
而一次沟通的开始,建立亲和关系这段时间(英文叫Making Rapport)又十分重要,直接影响着沟通的质量。尽管通常来说,开头就是聊聊闲天(英文叫small chat)。那该如何,尤其是第一次和别人见面时,迅速打开话题,建立起亲和关系呢?你只要珍惜以下五种缘分就够了:
地缘。这个很简单吧,攀老乡呗,或者是对方和你曾经呆过同一个城市,哪怕去过同一个城市也行。如果能在聊天的开头儿发现地缘关系,那基本上会是一次愉悦的沟通了。我去年结识了一个教练朋友,听口音有东北味儿,原来是东北出生和长大的。后来一次吃饭,我俩喝了快一斤二锅头,很是爽快。而她。是位快五十岁的女性。稍微提醒下,运用地缘这个方法时,你不能为了和某地的人拉近关系,贬低其他地方的人。一次我讲课,开课前下去和学员聊天,问一个学员老家是哪里的。他说陕西的,我顺势说我很喜欢陕西人,大学时最好的朋友就是陕西的。我和四川人就不行,上学时和一个四川的同学关系很恶劣。我接下来问后面一个同学你家是哪儿的,他说我老家就是四川的!我靠,当时我差点儿吐血身亡,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。后来我总结出一个规律:喜欢什么就喜欢什么,但不必顺口贬低其它的。
学缘。不多解释,校友啊。但这个要提醒下,如果你的学校不是北大清华类的牛X学校,或许对方不愿意你在别人面前提起呢。你可以谈到这个话题,看对方有兴趣,就多谈谈。一看对方闪烁其辞嗯啊敷衍,你就该换个话题了。
人缘。就是你们同时都认识谁,这是个迅速打开话题的法宝。世界很小,据说,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,也就是六次人脉传导,就可以接触到这世界上的任何人。这可能有点儿夸张,但要认识一个行业或一个圈子里的人,六次传导足够了。
经历缘。就是有过共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。比如都曾经扛过枪下过乡蹲过牢房嫖过娼,就很容易有共同语言。或者都是某个行业的,都干过某种工作,或参加过某一个方面的培训学习啊,都上过MBA啊,甚至家里都有亲人得过同样的病啊,等等等等。
爱好缘。这太好理解了,对方有什么爱好,就和他谈什么东西。开头提到了赖昌星,拿他举个例子。老赖贿赂了很多政府高官,但贿赂方式不一。见钱眼开的,大把钞票搞定之;爱事业线的,胸涌美人儿搞定之;附庸风雅的,名人字画搞定之。他是个坏蛋,但深谙沟通之道,明白投其所好。你不必有和对方同样的爱好,只要技巧性地和他聊他的兴趣就好了。
哦,建立亲和关系的方法,也就是五种缘分分享完了,这篇文章还没结束。接下来,建立亲和的三大原则,你更要细读一下:
保持全然的好奇
前天从上海回苏州,在路上无聊,问接我的司机能不能放几首歌曲。师傅说只有一张交响诗CD,怕我不感兴趣,我说不妨放来听听啊。音乐响起,看起来内向木讷的师傅打开了话匣子:这是个意大利音乐家的交响诗作品。这组交响诗第一章,描写孩子的玩耍,所以欢快。二章忧郁,描写墓穴旁的松树。三章优美,写的是月光下的松树。四章激昂,写的是罗马军队的行进。交响诗比较短,思想性和内涵远不如交响乐,但这个也很好听。后来,音乐播放过程中,他还时不时点拨我:你听这是竖琴,这是留声机播放的夜莺鸣叫,你听这鼓,由远即近。一路上,我只是嗯,啊,哦的配合,他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神采飞扬。到我家的时候,他正谈到莫扎特的平民,贝多芬的力量,柴可夫斯基的忧郁,看样子还意犹未尽。帮我从后面取箱子时,我说谢谢。他说不客气,也谢谢你,我第一次给客人听这类音乐。我感觉到,我应该会是他比较喜欢的客人之一。每个人,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,丰富的内心世界,沟通中我们只要保持全然的好奇,亲和愉悦的氛围,自然就建立了。
少说多听
有人说在人际沟通中,我们应该70%的时间用来倾听,30%的时间用来表达。不必拘泥这个比例,但多让别人表达绝对是没错的,因为心理学上讲人都有被倾听,被理解的需求。倾听时要全然的在,如同我们繁体字的Ting表达的那样:用“耳”倾听,加(+)上“眼睛”(四)注视,“一”“心”一意,如同面对君“王”一样。现在的“听”已经简化得不成样子,听别人说话为什么要用嘴(口)呢?而且还要“斤斤”计较。难道,听别人说话,不是为了去理解,而是一边听一边琢磨等你说完我怎么对付你,怎么跟你辩论?少说多听吧,毕竟,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,一只嘴巴,就是让我们这么干的。
问开放性问题
这个简单,别让对方用yes或no,好还是不好这样简单的答案就把你打发了,多问what/who/when/where/why和how来鼓励对方多说。比如和新认识的女友看完电影走出影院,千万别问“电影好看吗”这类封闭式问题,这样对方一个“好看,不怎么样,还好了”就对付了你。要问“你觉得这个电影哪个情节最让人印象深刻”这类的开放性问题,管保你们可以交流更长的时间。
好了,又一篇长文,谢谢你读到这里。为了回馈你的耐心,把我经常使用的,屡试不爽的,建立亲和的一个绝招分享给你,没耐心读到这里的朋友,就错过了,呵呵呵。
那就是转达别人对谈话对象的夸奖。一般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,可能是通过老朋友介绍的,你可以稍稍留点儿心,把老朋友对这个新朋友的夸奖记在心上,然后在适当的时候,转述给这个新朋友。我敢拍我健壮的胸脯保证,无论这种夸奖是具体的,还是泛泛而谈,都会让这个新朋友对你产生好感。
为啥你就简单传个话,对方就会喜欢你呢?
很简单啊,人们会把好消息,和带给你好消息的人联系起来。当然,也会把坏消息,和带给你坏消息的人捆绑在一起。尽管消息本身,跟传达给你消息的人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所以,电视里,接生婆从房间里出来,跟等在外面的财主说“老爷,恭喜,太太给您添了个少爷”,财主大喜,顺手掏出十两银子给了接生婆说“多赏给你的”。又如士兵急匆匆进入大帐,“报告将军,中了对方的埋伏,我军伤亡惨重啊”,将军大怒说“你奶奶的”,拔剑把士兵咔嚓了。
一次交流的前面三分钟,至关重要。
这是沟通高手,必备的杀器啊。
【本文由她他社整理发布。她他社,关爱两性需求性爱健康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