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广告的心理暗示效应。
“双11”的广告早就充斥于电视、网络、手机应用等终端,更是遍及地铁、公交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。在频繁的心理暗示下,人的购物欲望被激发。精明的电商成功地利用了许多心理元素,暗示商品的精神层面附加值,让人感觉购买是必需行为,而非可选择的。
2.归属和交往的需要。
“你都买什么了?”“你抢到了吗?”“双11”前后,办公室、朋友圈里的热门话题往往聚焦于此。没参与的人会觉得自己落伍,无法与大家保持一致,心里会不舒服。
3.从众心理。
有不少人听到别人说便宜、划算,往往会不管自己的需求,先就跟着买,买来了再说。同时,人常有怕吃亏、想占便宜的心理,生怕打折时不买,以后买就贵了。
4.获取心理补偿。
电商成功利用了“光棍节”这个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,宣扬单身者内心的寂寞、空虚,调动他们的心理补偿机制,使不少单身汉或内心空虚的人通过购物来弥补感情上的缺失,获得心理平衡。美国《外交政策》杂志也刊文称,中国“双11”与美国网购节不同:中国参与者更孤独,许多剩男剩女在这天对自己进行购物治疗。
“双11”是光棍节还是购物节都无可厚非,真正便宜又必需的物品买一点也没关系。但若把握不好度,因心情不好而过度消费,会让情况更糟。对此,心理专家呼吁,面对不时跳出的限时优惠等诱惑时,一定要理性,三思而后买。为避免冲动消费,不妨给自己的网银设个交易金额上限;购买前列个清单,只买真正需要同时马上就要用的东西;下单前多问问自己:“这个东西买回来放哪里。这件东西我真的需要吗?”别跟风、盲目听信广告,而应学会独立思考,明白购买行为应源于需求,而非为了贪便宜。最重要的还是充实内心,不妨借此机会多买点书,精神需求满足了,也就不会被这些心理暗示左右了。千万别等到双11过后收到信用卡账单之后后悔莫及,再发一些“下单剁手”之类的宣言。